年轻人反算法是信息时代的自省

2021/5/20 15:52:16 2452次浏览

算法当然是一种技术创新,但时至今日,也更像是一种信息茧房的缔造者。所谓“XX一时爽,一直XX一直爽”,就是算法实现的效果。

算法本身具有迎合属性,顺着用户的喜爱而来,自然也就制造了信息获取的舒适区。在这里面,信息五颜六色,但质地却高度守恒,就是偏好的一再重复、用户被反复取悦。

然而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无条件地取悦。据说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反算法了:不点赞、不评论、不关注、不登录,在APP里不留任何痕迹。雁过无痕、叶落无声,通过这种隐形,避免被算法“围猎”。

反算法,是信息时代的一种自省。这届年轻人,勇于打破算法所塑造的世界,呼吸一口舒适区之外的空气。

这或许也是网络精神的一种回归,毕竟,互联网的初始目的,是开拓眼界,是在交流中打破人的惯常认知,而非被同类信息包裹,反而走向一种封闭。

算法当然也有好处,比如效率。通过记录人在APP里的操作行为,进行同类内容的聚合分发,从而省去了用户自行搜索的时间。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刷APP根本停不下来:都是爱看的,阅读兴奋点被反复刺激,如何割舍得下?

算法还不光是算法,总是看自己爱看的,久而久之,也就深陷在信息茧房里出不来了。

比如粉丝以刷榜霸屏的形式为自己的偶像应援,大规模地占据公共舆论;比如养狗和不养狗的人在观点上的极端对立;再比如前不久一名短视频博主以北大附中学生的第一人称视角,自述该校课程多么自由,校规多么人性,课外活动多么丰富,感叹中学生生活的幸福,遭遇了网友或酸或恨的大规模围观……

这些现象的当事人,多少都能感觉到有种“我看见的,就是世界”那种味道。信息获取的高度便利,让同类观点、口味的人可以快速聚集,从而构建起一个密不透风的信息场域。

我自己就有体会。比如作为一个养狗人士,我的短视频软件里全是各种萌宠视频。有的时候牵狗在电梯里,看到别人瑟瑟发抖的眼神,我确实也不理解:有什么好怕呀?当然,理智告诉我,害怕必然有它的心理学原因,只不过我从来没接受过类似信息。

所以现在的舆论场,常给人这种感觉:态度越来越坚决,观点越来越对立,对话越来越困难。巨量同类信息的裹挟,制造了千沟万壑:我不用去了解其他的知识,感兴趣的还看不过来呢;我不必去理解其他人的想法,和我一样的多了去了。

或许,这就是我们今天反算法、反思算法的目的。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的世界,只有大和精彩还不够,它更应该多元。毕竟,多元,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。

当然,反算法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还是很难。今天算法已经无处不在,在短视频平台谨小慎微地避开所有点赞,结果一点外卖,大数据又暴露了。有反算法的态度虽然值得赞赏,但互联网世界里生存,如何真正躲开算法?或者说如何让算法扬长避短?这大概不是某一个个体或者群体能够解决的问题。